9月29日-30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与爱奥尼亚大学希腊汉学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巴尔干汉学大会在希腊成功举行。来自保加利亚、北马其顿、克罗地亚、希腊、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十余个国家的汉学家以及来自国内高校及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共计40余人与会,聚焦当代汉学话语,融合文化、遗产、教育和技术等多重视角,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展开讨论。
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以汉学之桥铸文明之契:从巴尔干实践看世界汉学的发展逻辑与话语建设”的主旨演讲。

以下是徐宝锋教授主旨演讲全文:
以汉学之桥铸文明之契:从巴尔干实践看世界汉学的发展逻辑与话语建设
徐宝锋(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
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
汉学作为跨越文明的学术纽带,其发展始终暗含“实践探索”与“理论沉淀”的双向互动。近年来,世界汉学从传统“西方中心”转向“全球多元”,而巴尔干地区因地处欧亚文明交汇要冲、兼具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枢纽属性,其汉学资源禀赋与实践探索具有独特样本价值。巴尔干地区汉学家大会的举办,不仅以突破性实践激活区域汉学资源、消解地缘与意识形态对话障碍,更在理论层面推动世界汉学话语逻辑创新,为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汉学话语能力建设提供了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路径指引。
一、全球性汉学发展的多维话语格局:理论框架的逻辑建构
汉学作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与社会的国际性学术领域,其发展深度嵌入全球文明互动进程。在多元文明交流常态化的当下,构建健康的全球性汉学话语格局,需以“破界—融通—互渗”为核心逻辑链条,突破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实现汉学研究的多维升级,使其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学术桥梁。这一框架的理论逻辑在于:“破界”是打破话语霸权的前提,“融通”是激活学术生命力的核心,“互渗”是构建共享生态的关键,三者层层递进,共同构成全球汉学话语格局的基础理论体系。
(一)破界:超越“南北东西”二元叙事的话语平等逻辑
全球汉学长期存在的“北方—南方”“东方—西方”二元划分,本质是学术资源分配失衡与文化本位主义叠加的产物。“北方—南方”维度下,欧美凭借资金、数据库、期刊话语权等优势主导议题设置,亚非拉汉学因资源限制陷入“区域个案局限”;“东方—西方”维度下,部分西方汉学受“东方主义”影响将中国文化符号化,部分东方汉学陷入“本土视角封闭”,形成双向话语隔阂。
打破二元陷阱的核心逻辑是建立“问题导向型”平等对话机制——汉学研究对象为中国,但研究视角属全人类,不应被地域标签预设立场。东南亚汉学的兴起印证了这一逻辑:新加坡学者以“闽南文化与东南亚社群治理适配性”为问题切入点,日本学者从“东亚文化圈内部互动”重释唐宋典籍,非洲学者聚焦“近代中非贸易中的文化交融”,均以具体学术问题超越地域对立,凸显汉学“全球共享资源”的本质。
(二)融通:联结“传统—当代”的学术生命力激活逻辑
汉学研究的价值实现,依赖“传统根基”与“当代实践”的深度融通。脱离传统则陷入表层解读,忽视当代则丧失现实回应能力。20世纪中期部分汉学“重传统轻当代”,导致与中国社会转型脱节;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部分研究“重当代轻传统”,缺乏历史纵深解读。
近年来形成的“传统为体、当代为用”范式,通过两条路径实现融通:其一,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研究,如哈佛大学“中国古代文献智能比对数据库”以AI技术实现敦煌文书跨时空比对,开辟“数字人文”新领域;其二,当代实践激活传统价值,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对传统“天下观”的再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传统“乡土治理”智慧现代转化,使汉学既扎根历史又紧扣时代。
(三)互渗:中国与区域国家双向赋能的学术生态构建逻辑
全球性汉学的发展绝非中国文化单向输出,而是以汉学为媒介的文明互鉴与学术资源共生。早期汉学“中心—边缘”模式中,欧美向全球输出范式,区域汉学被动接受;随着区域力量崛起,“多元互动”模式取代旧有格局,中国与区域国家的学术互渗成为核心动力。
东亚、中东、拉美的实践印证了这一逻辑:中韩“儒家文化与现代治理”联合研究,既梳理两国传承路径,又提炼普适性治理经验;中阿“丝绸之路文献互证”研究,从波斯语、阿拉伯语典籍中挖掘中阿交流史料,填补学术空白;中拉“脱贫攻坚与乡村发展”比较研究,将汉学延伸至发展实践领域。这种双向赋能拓展了汉学边界,构建起“多元共生”的学术生态。
二、世界汉学的多元转向与巴尔干实践的突破性价值:理论框架的实践验证
当前亚非拉、中东欧等地区汉学力量崛起,推动世界汉学进入“多元共生”新阶段。巴尔干地区作为文明交汇带,其汉学实践(以萨安娜、灿科娃等老中青汉学家为代表)在西方汉学强势影响与地缘意识形态复杂环境中,形成了特色发展路径。这一实践不仅是全球汉学多元转向的典型案例,更从“聚合—阐释—转化”三个维度验证并丰富了前述理论框架,折射出全球汉学发展的深层规律。
(一)从“分散研究”到“共同体构建”:文明交汇带的汉学聚合逻辑
长期以来,巴尔干汉学以国别为单位分散开展,存在资源碎片化、交流边缘化问题。世界汉学中心倡导构建“巴尔干汉学共同体”,通过汇聚11国60余位汉学家、召开三次地区汉学家大会、建立常态交流机制,推动区域汉学从“单点发力”转向“协同共进”。
这一实践验证了文明交汇带汉学发展的核心逻辑:处于文明互动节点的区域,通过构建学术共同体可打破地理与文化壁垒,形成“核心辐射—周边反哺”的互动格局。如今巴尔干已成为中东欧汉学“新枢纽”,既承接中国汉学资源,又输出“巴尔干视角”的中国解读,为全球汉学新兴区域提供了可复制的聚合范本,进一步完善了“破界”理论中“区域协同破局”的实现路径。
(二)从“路径依赖”到“在地阐释”:跨文明对话的本土表达规律
传统非西方汉学曾依赖西方理论框架解读中国,导致阐释视角单一、文化适配性不足。巴尔干汉学家跳出这一局限,立足自身历史文化语境,探索“以本土视角观照中国”的路径:塞尔维亚学者从“南斯拉夫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区域实践比较”切入,将中国经验置于巴尔干社会主义运动脉络中解读;克罗地亚学者以“丝绸之路与巴尔干商道历史交汇”为线索,挖掘两地千年交往的本土记忆。
这种实践暗合跨文明对话的核心规律——文明交流不是用单一框架“套解”异质文明,而是在尊重本源基础上找到对话接口。巴尔干的“在地阐释”既丰富了“融通”理论中“传统—当代”联结的区域实现形式,又为“互渗”理论提供了“本土视角驱动双向赋能”的鲜活案例,证明非西方视角可成为汉学话语的重要补充。
(三)从“书斋学问”到“实践赋能”:学术价值的社会转化逻辑
汉学的终极价值在于连接现实、服务文明对话。巴尔干汉学家大会跳出纯学术研讨框架,联动政府智库、文化机构、企业代表,形成“研究—建议—落地”闭环:“青年学者中国实习计划”“丝绸之路巴尔干段文化旅游专线”“巴尔干汉学走廊”等3项建议已进入实施阶段,实现了汉学从“理论成果”到“区域合作智力资源”的转化。
这一实践揭示了汉学学术价值转化的核心逻辑:学术研究唯有对接现实需求,才能突破“书斋局限”。巴尔干汉学家以“双重文化认知者”身份,精准对接中国与区域合作需求,既验证了“互渗”理论中“学术—实践”联动的必要性,又为全球汉学如何实现“理论—实践”闭环提供了实践样本,进一步夯实了汉学话语格局的现实根基。
三、巴尔干经验对世界汉学话语建设的路径启示: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汉学话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让中国故事通过多元视角被世界理解。巴尔干实践从“主体—内容—传播”三个维度,将前述“破界—融通—互渗”理论框架转化为可操作的路径,为全球汉学话语建设提供了系统性启示。
(一)激活非西方力量:构建多元平等的话语主体生态
西方汉学长期主导全球话语体系,导致部分中国议题解读偏差。巴尔干实践表明,非西方汉学家兼具“本土文化代言人”与“专业研究者”双重身份,能以贴近当地认知习惯的方式解读中国,是话语体系的关键力量。
基于此,话语主体建设需遵循“激活—赋能—协同”逻辑:其一,聚焦中东欧、亚非拉等新兴区域,通过学术资助、联合研究培育“区域性汉学共同体”;其二,以世界汉学家大会为平台,打破中西方学术壁垒,引导不同区域学者从本土视角解读中国(如美国学者兼顾中华文明智慧与当代治理,非洲学者从“发展视角”解读脱贫经验),形成“多元互补”的话语主体生态,落实“破界”理论中“话语平等”的核心诉求。
(二)聚焦价值共鸣:实现从文化符号到理念对话的内容深化
汉学话语的影响力取决于能否触动文明价值共鸣。巴尔干汉学研究之所以引发关注,核心在于跳出“孔子、长城”等表层符号,挖掘深层价值契合点:塞尔维亚学者探讨“儒家‘和而不同’与塞尔维亚‘族裔共生’的共通性”,克罗地亚学者梳理“道家‘道法自然’与巴尔干传统生态智慧的呼应”,使中国文化从“异域奇观”变为“可感知的价值理念”。
这启示话语内容建设需从“符号传播”转向“价值阐释”,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大倡议”为核心载体,构建“中国理念—人类共同关切”的对接体系:既可从“精准扶贫”中提炼“发展权平等”的共通追求,也可从“乡村振兴”中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遍理念,使汉学话语既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又回应世界共同关切,践行“融通”理论中“传统—当代—全球”的联结逻辑。
(三)推动话语落地:打通从学术圈层到社会大众的传播链条
汉学话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中国理念融入各国社会生活。巴尔干实践通过“学术研讨+务实合作”模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与落地项目,打破了汉学“圈地自萌”困境。结合AI时代知识传播“大众化、即时性、碎片化”特征,话语传播需构建“学术—大众”双向转化机制:
学术层面,鼓励汉学家将中国研究转化为通俗读物、短视频、动画课程等大众产品(如将“中国古代治理思想”转化为青少年趣味内容);实践层面,推动汉学与文化产业、教育、旅游深度融合,让汉学人才参与中国文化海外“分解—互渗—吸收”过程,使研究成果成为跨国合作的“智力支撑”。这一路径既落实了“互渗”理论中“学术—实践”联动的要求,又为汉学从“区域冷门”变为“当地显学”提供了操作方案。
综上,巴尔干地区汉学家大会的实践,既是区域汉学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汉学“理论—实践”互动的典型样本——其以“聚合—阐释—转化”的实践逻辑,验证并丰富了“破界—融通—互渗”的理论框架;其提炼的“主体激活—内容深化—传播落地”路径,为世界汉学话语建设提供了系统性指引。这一实践本质上是回归汉学初心:以多元视角理解中国,以价值共鸣连接世界,以实践行动搭建桥梁。站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时代起点,循着这一“理论建构—实践验证—路径升华”的逻辑,世界汉学必将突破单一视角局限,在多元对话中形成更丰富、更真实的中国叙事,成为不同文明相知相亲的纽带,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学术力量。
2025-10-11
2025-10-10
2025-10-09
202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