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 | 莉莉亚娜:向西语世界展现现代化中国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

2023-11-09

日前,墨西哥著名汉学家、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教授莉莉亚娜·阿尔索夫斯卡(Liljana Arsovska)受世界汉学中心邀请来华出席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并正式入驻世界汉学中心开展联合汉学研究、文学翻译、国情研修等学术工作。在入驻世界汉学中心期间,莉莉亚娜教授接受了《参考消息》专访,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西班牙语、中文都不是她的母语,但她却成为墨中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从事汉学研究数十年来,她翻译出版20余部中国文学作品,让墨西哥乃至西语世界的人们对中国的印象不再局限于“古老国度”。

 

近期在北京参加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时,墨西哥汉学家、翻译家、墨西哥学院教授莉莉亚娜·阿尔索夫斯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她用一口流利的汉语,热情地介绍自己新翻译出版的作品——《道德经》,并说它已成为拉美地区的畅销书。

 

0b01f94ce70d16d7484d34810f4ba76b.jpg

作为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重要学术单元,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大会于629日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召开。莉莉亚娜·阿尔索夫斯卡(Liljana Arsovska)以“中国文化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给墨西哥总统当翻译

 

莉莉亚娜生于马其顿,18岁来到中国求学。她相信运气和缘分,在这里走进了中文世界并遇到一生的伴侣。目前,她在墨西哥学院任职。作为翻译家,她已翻译出版20余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b9e2710170238db90dacfcaef8bcf35f.jpg

莉莉亚娜教授在世界汉学中心专家办公室

在墨西哥,她陪同接待过中国几代领导人。第一次,她是去“看热闹的”。“1990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到访墨西哥,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拉美地区。我当时在墨西哥学院读硕士,他们让我去参加仪式。他们安排的墨西哥翻译出了点问题,于是我被拉过去。我当时25岁,紧张得感觉空气都凝固了,不知怎么就一下子开了口……从此我就成了联邦政府的口译。”她回忆道。

 

正是这次独一无二的经历,使得莉莉亚娜在之后的日子里,给历任墨西哥总统都做过翻译。“我有幸近距离接触过中国多位国家领导人。”她说,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中墨两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好,这是译员的幸运。

 

担任政府要员口译工作期间,她努力学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在译员的工作能力中,语言知识的掌握只占50%。”她说,更重要的是掌握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这样才能精准地把交流内容翻译出来。

 

在她看来,中国与拉美的文化之间,有两点最为相似。其一,两种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法相似,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因此她十分认同中国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二,两种文化都十分重视家庭、家园的观念,习惯彼此相依的生活方式。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

 

刘震云、王蒙、贾平凹……在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一系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经过莉莉亚娜的翻译进入墨西哥读者的视野,为这个国度的人们了解今日之现代化中国打开了一扇扇窗。这也是她的夙愿——让人们对中国的印象从“古老国度”的单一标签中走出来。

 

在今年6月底出席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翻译”的学术交流活动时,她用地道的中文,讲述对不同作家的感受。“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方式很多,文学是其中一种途径。”她说,“当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所写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于中国社会的反映有时候比学术文章要真实。因此我把中国当代文学当作一个媒介,向拉美、向西班牙语市场介绍当今中国。”

 

莉莉亚娜笔耕不辍,陆续翻译了阿来、刘震云、余华、徐则臣、麦家、苏童、刘庆邦、张洁、铁凝等作家的多部作品,展现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鲜活的人生故事。她认为,将中国文学翻译成西班牙语,不仅是翻译,更需要阐释,让拉美读者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明白中国发展背后的原因。

 

“我特别喜欢阿来藏族和汉族文化融汇的表达方式,他的书里面介绍了西藏解放的历史,通过人物的命运将社会变迁写得淋漓尽致。徐则臣写的《跑步穿过中关村》书写了北京边缘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说起中国作家她如数家珍。由于在推广中华文化和中国出版物等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莉莉亚娜于2014年获得了第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她不仅翻译了大量作品,还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新冠疫情期间,她带领学生翻译中国短篇小说,并在YouTube上做推广。“大家都朗读自己的翻译作品,我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莫言的作品《奇遇》。”她说,师生一共朗读了40多篇作品,希望能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学。

 

在她看来,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拉美世界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记得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墨西哥还没有出版过他的任何一部书。获奖以后,书商很快就从西班牙引进了他的作品,价格高得很。”她说,读过后她发现内容是从英语转译过来的,少了原作的韵味。

 

莉莉亚娜说,翻译是不赚钱的,所以好的翻译作品不多见。“幸好我有一份教书的工作,可以把翻译当成爱好。”

 

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1981年,莉莉亚娜初次来到中国时,还不太会说汉语。几十年间,她从一个中国文化入门者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通”,走遍中国名山大川。令她印象最深的是80年代北京充满烟火气息的街头巷尾。

 

“当时北京城的外国人很少,我的中文也不好,但充满了好奇。”她说,那个时候没有网络,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息,让她感到很自在。“我很喜欢这种生活——出门买个鸡蛋,坐在街边喝啤酒,整天和朋友在一起。”

 

她听说今年有一个叫淄博的城市很火,可以在路边吃烧烤。“我想去看看,找找年轻时候的感觉。”她说,自己是一个老人,很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那种质朴、纯粹的生活与感情。不过,在她身边的墨西哥年轻人看来,当下的中国更有魅力。

 

“我的儿子出生于1990年,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更加关注现代的中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西班牙语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更加多元、深入。”她说,最近几年,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美很多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了。

 

墨西哥学院1965年成立亚非研究中心,中国系每两年招生一次,可招10名硕士、12名博士生。“这些学生都非常出色。他们除了学汉语,还要学习中国的历史、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知识。”莉莉亚娜说,年轻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他们关注中国的流行文化,也关注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在北京市政府举办的“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活动中,莉莉亚娜曾深情讲述自己在八达岭长城上结识墨西哥丈夫的故事以及与中国的深厚缘分——“如今,我的先生在墨西哥从事中医工作,我的儿子娶了中国太太,我的孙女3岁半了,在厦门生活。”莉莉亚娜与中国的缘分在下一代仍在延续。

 

受访者简介: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Liljana Arsovska),墨西哥汉学家、翻译家,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教授。她于1981年至198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后经继续深造,于2002年获该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莉莉亚娜投身于墨西哥汉语教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译介超过30年,编写出版了拉丁美洲第一部供母语为西班牙语中文学习者使用的汉语语法教材——《实用汉语语法》(2011),翻译和主持翻译出版了《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集》(2013)、《我不是潘金莲》(2015)、《一句顶一万句》(2014)、《我叫刘跃进》(2014)、《极花》(2018)等文学作品。2014年,她荣获第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21年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成就奖章。

责任编辑:黄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