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翻译家梅·阿舒尔:走入中国古典艺术之境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3-05-11

作为一名青年汉学家、翻译家,梅·阿舒尔(Mai Ashour)一直在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她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多家报刊和杂志发表,包括周国平、毕淑敏、冯骥才、史铁生、林徽因等作家作品,同时创作的大量散文发表于阿拉伯报刊和杂志。


近日,梅·阿舒尔(Mai Ashour)参加了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新汉学计划”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她表示收获颇丰,并分享了参与随想。


翻译是基于深入阅读的再创作,也是自我提升的学无止境。语言是辽阔的天空,知识是无尽的大海,交流是耀眼胜过云朵的太阳,照亮一切;艺术宛如色彩,给予生活以多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传递文化信息的使命,让我们能够在这共同的土地上更加了解彼此。

5fc886a962b51d59fc723ac0ea883b8f.jpg

梅·阿舒尔(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博物馆镌刻历史印记,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和记忆,是连接古代和当代的桥梁,使我们更直接地观照时代变化和人类发展。光阴悠悠,岁月无垠,博物馆在默默地“讲述着”数不胜数的饶有趣味的故事,让我们有兴趣抬头仰望浩瀚的历史星空。在工作坊各位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徜徉在中国古典艺术之境,透过博大而生动的视觉表达系统,看见中国人独具一格探究万物、观照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这次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我切实体会到艺术的美感悸动能够引领内在灵性的升华。它引领我进入中国古典艺术的世界,领略青铜之厚重、瓷器之多彩、服饰之华美、书画之文雅,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中汲取智识,在艺术的灵感中体会更加多元审美,让我进一步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

2e711d69ea2ea886659ba73cc343eac0.jpg

梅·阿舒尔(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我将这次的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视作一次可贵的探索,让我可以从中国古代艺术出发,对望历史,去发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同时让我有机会磨炼翻译能力,以此打通通往文博翻译领域的知识之路。知识细水长流,学问永无止境,我渐渐理解讨论也是互相学习彼此思想的重要方式。


我很享受这次工作坊的每一课,文化亦或翻译,都让我收获满满,充分享受到翻译的新乐趣。每一个开始都是出发点,也是一个完全崭新的旅途。只要勇敢体会,便会更顺利抵达全新的地方,收获不一样的人生经验。我将继续在中国文学翻译这条路上走下去,讲好中国故事,希望更多的阿拉伯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中国,喜欢上中国。


作者介绍

f797898a258dc5cf78f0c6d27a565295.jpg

梅·阿舒尔(Mai Ashour),埃及翻译家、作家和汉学家,中国文化译研网会员。她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常在阿拉伯国家的报刊、杂志和网站上发表,翻译作品包括周国平、毕淑敏、冯骥才、史铁生、老舍、林徽因、徐志摩、汪国真、三毛等的名家名作,还采访过周国平、鲁敏、雪小禅等中国著名作家。如:2012年,翻译的教育类书籍《让孩子爱学习》由埃及国家翻译中心出版;2016年,翻译的汪国真诗歌选集《希望的花蕾》由卡塔尔《多哈杂志》出版;2017年,翻译的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梅花》由埃及库图卜·汗出版社出版;2019年,翻译的毕淑敏作品集《提醒幸福》由科威特卡利玛特出版社出版……


梅·阿舒尔还是开罗中国文化中心“阿拉伯翻译家与汉学家联盟”成员,曾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我的翻译经验”“你是人间四月天”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等文学翻译主题讲座。


工作坊介绍


22a610b3f29437ec99039ba2226884c7.jpg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


中国文博笔译工作坊作为本项目的重点活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承办。


本次工作坊以文博翻译为主题,聘请国内外19位知名专家、学者、译者,特开设中国文化课、语言翻译课,其中中国文化课为公开课,所有学员(截至目前,本次工作坊共有253人报名,涵盖40个国家和地区)与非学员均可学习,语言翻译课只面向报名学员,分语种(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日语、波斯语)单独授课。

责任编辑:黄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