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俄语翻译课开讲。值此春气奋发,万物遽只之际,来自八个国家的45名俄语汉学青年学者在荣洁教授的带领下,心怀对古代中国青铜文物的好奇与热爱,踏上了文博艺术翻译与阐释的跨文化征途。
荣教授的翻译课设计别出心裁、由浅入深,总能带给学员们生动有趣的体验。第一堂课,荣教授独辟蹊径,以击鼓传花的方式抽查学员们元素周期表作业中各元素在俄汉双语中的表达,让来自欧亚大陆各个角落的学员们在破冰的同时,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青铜工艺的博大精深。随后荣教授给好奇心蓬勃的学员们展示了三个视频片段,作为文化课的延伸和补充,其中分别介绍了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的器物用途和青铜制造工艺中的“模”与“范”,让文物和其制造流程从图片文字的二维世界中“活”起来,也在学员们心中“活”起来。
授课过程中,荣教授提纲挈领地强调了博物馆文本翻译中的文体问题,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核心支撑,要求学员们从“为谁译”“译什么”“怎么译”三个角度来思考并打磨自己的译文。同时,荣教授秉持译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在课堂上友好包容地与学员们切磋翻译,推敲字句,课堂气氛融洽又热烈。
本次俄语学员们不仅汉语能力优秀,热爱中华文化,课堂表现也相当活跃积极。对于作业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和长难句,学员们在荣教授的指导下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思想碰撞现火花,意见交锋出金句。
学员们在课后组建了四个翻译小组,各负责作业的一部分,集众家之所长,聚四海之智慧,精心打磨出一篇完整的青铜器专题作业译文。“后母戊”青铜方鼎、四羊青铜方尊等多件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展品由此在俄语世界里焕发出动人的魅力。
文博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中国文博艺术译介之路,道阻且长。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俄语班的学员们将继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来解读中国文博艺术,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理解水平和语言翻译能力,努力成为内外兼修的新一代青年汉学家、翻译家,在中国文博艺术的世界化阐释、理解、传播以及交流合作中贡献力量。
荣洁教授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俄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俄罗斯文艺》编委,《外语教育与研究》编委;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特聘专家。
“新汉学计划”
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
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
中国文博笔译工作坊作为本项目的重点活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承办。
本次工作坊以文博翻译为主题,聘请国内外19位知名专家、学者、译者,特开设中国文化课、语言翻译课,其中中国文化课为公开课,所有学员(截至目前,本次工作坊共有253人报名,涵盖40个国家和地区)与非学员均可学习,语言翻译课只面向报名学员,分语种(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日语、波斯语)单独授课。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借助双方优势,凝聚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世界汉学中心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重要使命,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家,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