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汉学为支点的国际传播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到了战略高度。
世界汉学,过去主要指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史经典的学问,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世界认识中国的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经典研究的基础上,又生发出从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等角度展开的当代中国学研究,借助全球化的视域,国际化的视角、跨学科的思维,呈现出更为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并直接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中国观。
汉学家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从留学僧到传教士、从法兰西学院为雷慕沙设立专门教席到费正清建立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一代代海外学者以精深的研究和厚重的成果累积起海外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建立了优秀的学术传统,并且与中国国内的学术界紧密联系、互相启迪,成就了中外互通的学术之路。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把目光投向中国,拓展出日益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不断丰富的研究视角。世界汉学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当代的汉学家不仅懂中文、说汉语、通文史,还致力于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讲述中国,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倡导者、中国海外“朋友圈”的开拓者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守护者。
北京语言大学是国内汉学研究的重镇,作为国内率先设立汉学与中国学学科点的大学,拥有汉学研究方面的丰厚积累:建立了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持续开办了《汉学研究》《汉风》等学术期刊;出版了“汉学研究”等系列丛书;建立了国际汉学研究、中国文化译研网等网络平台,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学术影响。
在此基础上,北京语言大学发起成立了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建立了世界汉学中心。北京语言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和青岛的开放性城市底蕴,为二者携手打造国际传播能力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汉学家理事会的成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从此世界各国关心中国、研究中国的学者们就多了一个跨语言、跨学科交流的平台。目前理事会拥有105位专家成员,覆盖了61个国家,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语、波斯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英语等十大语言文化区域。
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的成立是一个创举,这里将成为全球汉学家的研究基地、国称传播的学术高地和辐射全球的学术枢纽。当前和今后,世界汉学中心将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夯实汉学研究的学术基础。世界汉学中心的成立意味着汉学踏上了专业化学科建设的新征程,因此要强化学科建设观念。首先是从建构学科理论着眼,明确汉学的学科定位,基本内涵和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形成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的理论体系。其次是开展汉学历史研究。梳理历代汉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理清各国汉学的历史特点和世界汉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规律。再次是加强学术资源建设,对学术成果以及与学术研究相关的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数字化整合,建设专题数据库。此外,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和平台,实现全球汉学家的数据共享、信息交通和学术交往。使世界汉学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学枢纽。使世界汉学研究的正心回归中国。
第二,打造学术队伍,为汉学研究提供人才保障。培养造就知华、友华的汉学家,是汉学兴旺发达的关键,北京语言大学设有“世界汉学与中国学”二级学科,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还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儒学联合会合作开展高端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联络、团结这些汉学家的后备军。此外,还要多措并举,充分做好全球人脉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海外汉学人才队伍。
第三,主动服务社会,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做贡献。汉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理解中国、讲述中国,要充分发挥汉学的学科功能,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研究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咨询研究,为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和区域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充分利用汉学家的人脉资源和汉学的传播优势,立足青岛,做好服务社会的大文章。
世界汉学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借助双方优势,凝聚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世界汉学中心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重要使命,将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家,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2024-11-06
2024-11-05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