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不仅在文化产业中具有引领作用,也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文化使命。
近日,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指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电影的发展同国家发展目标相对接,坚定不移推进电影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从本期开始,“影视版”将陆续刊登“聚焦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系列文章,探讨研究中国电影发展的热点话题。
——编 者
核心阅读
未来,海外电影观众将渴望进一步探索、挖掘和思考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核与历史内涵,融入和沉浸到中国故事所设定的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
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提升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电影产业和创作者息息相关。虽然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态势复杂,但中国电影未来仍有很大发展与传播空间。
自2011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团队开展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查研究。这是一项以海外观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数据调研项目。目前已连续开展8届,形成9篇共15万字的调研报告,集结为7册正式出版的论著《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收集了约126万条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数据,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分析数据和研究依据。
通过数据,我们可直观感受中国电影“走出去”取得的成绩,不仅能总结出一些有益经验,给创作实践些许启示,也能发现不足、看到差距,为未来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向。
中国电影正逐渐打开新市场,对海外观众认知中国文化有正向影响
根据8年来的数据调研发现:海外观众观看中国电影频率呈现较乐观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国电影有基本的接触和了解,同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和落实,尤其是“普天同映”的推广,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正在逐渐打开新市场。2015和2016年,我们进行了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周边国家的传播调研。数据显示,在华侨华人密集的东南亚地区,受访者每年观看中国电影数量平均超过2.8部,而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数量也日益增高。
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走出国门的功夫武侠片,还是80年代更具创作者个人风格的电影作品,以及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中进步明显的“重工业电影”,都在尝试以不同题材和类型寻找海外传播的路径。
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品可以有效传播和建构国家形象,对于海外观众认知中国文化具有正向影响。中国电影中呈现出何种国家形象和文化符号,与海外观众如何认识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作为2018年调研重点,课题组将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加以归纳,并考察欧洲观众对这些文化观念的认知程度。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较为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偏重于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如“重视家族关系”“具有爱国情怀”等;另一种更具现代意识,例如“追求人人平等”“注重公正法治”等。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评价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关,对于中国电影中呈现出以人为本、爱好和平等观念的认同程度越高,越容易认知更具现代意识的中国文化;而那些关注中国电影中家庭观念、集体主义等方面的观众,更愿意将中国文化与传统道德相连。
一些电影之外的因素同样影响着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随着中国电影的影响和国际旅游的发展,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的理解正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独树一帜的本土特征和人文气息,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立身之本
根据“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题材的偏好对国家形象认同的影响”的数据分析发现,反映现实生活的中国艺术电影在海外电影节或艺术院线获得了较高的中国电影辨识度。相比于未来题材、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依托当下时空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刻画,更能引起海外观众对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同。
无论何种电影类型,中国电影首先应该讲述中国故事,应该隐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展现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智慧。在此基础上,电影故事还应为人类共通的情感添加属于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色,拓宽世界电影观众对人性和多元文化的认知。
从电影《一代宗师》《红海行动》到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影片类型和题材虽有差别,但皆根植于家国文化,饱含东方美学的意蕴。如,《红海行动》以撤侨行动来表达“归家”的心愿,既符合人类普遍的价值信念,又能凸显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流浪地球》具有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取得了优异的票房与口碑,更刷新了近五年来中国电影在北美的票房纪录,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范例。《纽约时报》称赞:“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了”;美国主流媒体奈飞(Netflix)将《流浪地球》翻译成28种语言,面向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放映。《流浪地球》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电影市场的全新突破,深刻体现了中国电影在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日趋重要的地位与影响。更重要的是,海外观众可以借助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历史性机遇刷新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可以预见,未来,海外电影观众将不满足于停留在感知一些孤立的中国文化元素的层面,还会渴望进一步探索、挖掘和思考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核与历史内涵,融入和沉浸到中国故事所设定的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独树一帜的本土特征和人文气息赋予中国电影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将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立身之本。
中国电影须迎接海外发行规则的竞争与挑战,不断完善电影工业下游环节
2008年至2018年,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稳居全球票房第二,但从世界电影格局来看,中国仍处于迈向电影强国的行进过程中。2018年,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票房约28亿美元,而中国电影在美国的票房仅有几千万美元,差距立现。
在8年的调查研究中,我们注重找寻中国电影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所在。
近几年中国电影在叙事内容、视觉技术等方面推陈出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国电影在海外宣发层面的薄弱一定程度上还是制约了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效果。
中国电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海外发行规则的竞争与挑战。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给电影宣发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与壁垒。目前,中国电影的海外宣发方案往往欠缺针对性,甚至不少电影都是在国内有了高票房、高口碑,才临时决定尝试海外发行。未来,中国电影宣发层面需不断细化,将中国电影的传播真正纳入到国际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之中,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流文化所接受。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行规律和商业模式,不断完善电影工业下游环节。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世界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电影业的新发展,同样也是人民的需求、历史的召唤。继续提升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