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学女生穿着汉服上街,却被人误解为是和服,女生被迫当场脱下,最后只能借同学的衣服换上才回到学校。
在网店搜索关键词“旗袍”,能看到不少所谓的“超短旗袍”。而中国旗袍向来以含蓄的方式展示女性之美,“超短”就毁掉了核心精神。
很多热播古装剧完全脱离历史,对服装随意想象。比如,武则天穿着一套通体明黄、绣着巨龙的龙袍登基。而事实上,武则天登基时只可能穿“上衣下裳”的冕服,上衣为玄色(黑透微红),下裳为纁色(红透微黑),衣服上要有十二章纹,即十二种图形。何况武则天自名武曌,认为自己在日、月、龙之上,不可能让一条龙占满全身。
每次看到这些新闻,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任飞不禁叹息:“我们曾是‘衣冠上国’,《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现在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精妙的传统服装文化,被扭曲变形,甚至彻底淹没吗?”
为什么古人把紫色尊为贵色,黄色是怎么上位成为皇家御用色;武则天和服装有过哪些故事;大唐服装如何引领中国服装文化的一时风尚;赵匡胤是“黄袍加身”,为什么不是“龙袍加身”;霓裳羽衣到底有没有羽毛……
从2月20日起,李任飞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中国衣裳》,为观众揭示中华传统服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相关书籍也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日前,这位爱穿着中式衣服给学生上课的李任飞,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专访。
黄帝:中国衣裳的首席设计师
早在2014年夏天,李任飞系列讲座《名相晏婴》就在《百家讲坛》热播,之后便有了续讲的邀约。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讲春秋第一相管仲,一是讲中华传统服装,两个话题李任飞都开设过相关课程。“和编导讨论后,我们都认为中国人说‘衣食住行’,衣排第一,服装何其重要,而且服装对传统文化的意义太重大了。”就这样,李任飞开始了《中国衣裳》的主题讲座规划。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5集《中国衣裳》与观众见面,2月20日首播的第一集“初试衣裳”讲的是衣裳的起源。李任飞说:“中国衣裳的首席设计者,当推黄帝。上下装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但祖先把服装定型为上衣下裳,却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在《周易·系辞下》中有一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李任飞解释,上身穿衣,下身穿裙,首先是为了方便生活。黄帝时期的气候比现在热,下身穿裙便于散热;而先民以农耕为主,如果穿裤子,泥土容易粘在裤脚上,穿裙子,泥土就沾在小腿上,便于清洗。
设计完了服装制式,黄帝还不满足,继而为服装定义了文化内涵——上衣对应天,下裳对应地,穿上这样的服装,人就活在了天地间。
李任飞说,既然上衣对应天,那就与天同色,所以取玄色,下裳对应地,就与地同色,所以取黄色。地是黄色的很好理解,那天为什么是玄色呢?原来,古人认为,如果出了太阳或月亮,天就不再是本色,所以在月亮落下太阳未出的凌晨,仰望天空,那种深邃的黑里略微透出一点红的颜色,就是玄色。
“所以,天地玄黄作为古代的世界观,古人就把世界观穿在了身上。”李任飞说,“之后,无论是春秋时期的深衣,还是汉唐时期的襦裙,都是上衣下裳的变形而已。可以说黄帝的设计,影响了中华民族服装五千年之久。”
皇帝戴着冕甩头,把历史甩变了形
孔子说过一句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除了把管仲定位成中华文明的守护神,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服装的重视;冠冕、领袖、裙带、纨绔……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词汇,究其来源,也都与服装有关;甚至现代管理学的不少词,也都与纺织有关,比如经营、组织、机制、纪律、绩效。李任飞说:“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上国,所以对服装非常重视,所以常拿服装来说事儿。”
比如领袖,领与头脑相连,袖与手臂相接,一个既有头脑又有手段的人,当然非常厉害。但今天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是,早期的领袖只代指杰出者,而非领头人,因为古代服装在领袖之上还有冠冕或头巾。所以,领袖一词从杰出者升级并逐渐专指领头人,要等到人们头上普遍没有头饰的时候——大约是清代。
再比如,古代官员系在腰间的布带,两头下垂的部分称为“绅”,后来把整条布带称为“绅带”,所以,系着绅带的人就称“绅士”了。李任飞说:“别小看这条带子,那可是有素质要求的——示谨敬自约整(《白虎通义》),也就是要‘做人谨慎、对人恭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这就是古代绅士风度的典型特征。”
服装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但有时候,现代人因为没理解文化,把服装也穿错了。李任飞曾在一部古装剧中看到,皇帝头上的冕被设计成两头上翘,冕旒高高挂在前额上方,“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款式”。
李任飞说,首先,古代冕板前低后高,其寓意是谦恭勤勉;其次,冕旒一定要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则无鱼;而且,冕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摇头晃脑,冕旒就会哗哗作响,有失威仪,“但是在古装剧里,皇帝的头甩来甩去,看起来很有动感、很帅,但历史也被甩变了形”。
无论如何创新,留住传统服装的魂
李任飞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服装的审美主要有三个方向: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身和谐;与自身和谐又分为与心和谐、与身和谐。“西方注重与身和谐,服装设计更多体现性别魅力,也就是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这种简单可见的追求,很容易赢得广泛认同。而中国传统服装的审美,主要强调与心和谐,而且更追求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后才能深入体会。”
举个例子,中国古代女子的服装,如果仅看外表,很难理解其一脉相承的诉求;而实际上,从汉唐开始,姑娘们都在努力把自己打扮成凤凰的模样,因为凤凰是中华女性的图腾,既是神鸟,又对应最尊贵的女人——皇后。
在凤凰图腾的强大心理暗示之下,千百年来的中国女性都用凤凰元素来打扮自己:皇后戴凤冠,其他女子就戴接近凤凰造型的头饰;往往穿带有纵向线条或造型的长裙——模仿凤尾形态,历史上著名的留仙裙、百褶裙、月华裙、凤尾裙等,莫不如此。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服装当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李任飞说,“不可能天天穿着古代的服装上班,那样骑单车、坐地铁、开车都不方便”;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设计师在模仿西方服装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传统服装与现代时尚结合方面的用心还不够。
“但无论怎样结合和变化,传统服装中的魂要保留。创新应该在充分理解传统服装的核心精神、区分精华和糟粕之后进行。”李任飞说。
李任飞在大学开设《中华传统服装文化》通识课程,每次都座无虚席。穿着中式服装上课的李老师,向学生们讲述着华服的源远流长,他笑称,“穿着这样的衣服,一点儿也没埋没我的形象”。
他经常告诉年轻人,不要急于评判传统服装,先了解一些传统文化,也许心中就有了答案;如果经济允许,不妨准备一套中式服装在特定场合穿,“比如到苏州园林游览,穿着传统服装就能与境相融,但穿着西服走进去,就像在演穿越剧”。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